在线咨询
咨询电话
扫一扫
返回顶部

施复亮


施复亮(1899—1970),,原名施存统,是早期活动家、领导者
曾用名方国昌、光亮、子元、施伏量等,源东乡叶村人
民国8年(1919),发表《非孝》之文,名扬大江南北
民国11年(1922),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书记
建国后,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,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委员,全国政协委员。为著名文学家、翻译家、社会活动家


◆◆

人物介绍
◆◆


       施复亮,1899年冬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叶村。祖父施长春,世代务农。祖母徐氏,粗识文字。祖母性格刚强,辛勤劳作,备受艰辛。虽然施复亮自幼家境贫寒,但是他发誓努力读书,将来为父母争气。祖母还教育施复亮,如果做官就要做清官,不能贪财,要为老百姓办实事。这些教诲对施复亮一生影响很大。


       施复亮9岁入私塾,习读四书五经,两年后转入金华长山小学。他学习刻苦,尤其是作文成绩特别优秀,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。1917年,由大舅父资助他考取位于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。施复亮先生建国初期手札(滕长富珍存)


       1919年春,母亲因过度操劳又缺乏营养,导致双目失明,兼患其他疾病,又因生活贫困得不到医治,同时还饱受父亲的打骂和虐待,终于过早地离开人世,年仅45岁。母亲的早逝对施复亮刺激很大,他不断地苦苦思索:中国历来主张“孝道”,“百善孝为先”,我爱母亲,可是父亲虐待母亲;我要对母亲尽孝,就要反对父亲;可是,对父亲同样要尽孝,我又不能反对他。恰在这个时候,,《浙江新潮》向他约稿,施复亮就写了《非孝》一文。他认为一味尽孝是不合理的,要以父母、子女间平等的爱代替不平等的“孝”。此文一出,舆论哗然,认为是洪水猛兽,是孔夫子的叛徒。由于文章通篇洋溢着对封建旧传统的反叛精神,施复亮被迫离开学校,这就是引起轰动的“一师风潮”。


       离开“一师”以后,施复亮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,不久回上海,旋去日本。就在这个时期,施复亮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,并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。他翻译的《资本论大纲》和《社会进化论》等,深受读者赞赏。1941年,施复亮失业,度日艰难,儿子施光南还不满一岁。有人劝告施复亮投靠国民党,去当个参议员。对此,施复亮严辞拒绝,义正辞严地说:“宁可饿肚皮,不投蒋介石”,表明了他不和国民党同流合污的坚决态度。


       抗战胜利后,施复亮积极参加民主运动,参与民主建国会的筹建,成为在国统区争取和平民主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名著一时的战士。1946年2月12日,施复亮在重庆校场口事件中,惨遭国民党特务毒打以至脑震荡。当时我在重庆女子中学读书,请假服侍施复亮。校场口事件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,在医院中,由施复亮口授母亲钟复光笔录一篇题为《愤怒的抗议》文章,揭露国民党的罪恶行径,他在文中指出:“我对于这种事实,不能不对于今天当权的国民党表示愤怒的抗议!”“我们个人是被打了,但是历史的车轮还是要向着我们所相信的方向进行的。”周恩来、陆定一等中共领导人在血案发生的当天下午,就赶往医院慰问了施复亮等人.


       施复亮出院后,重庆的空气十分紧张。蒋介石已在策划发动全面内战,爱国民主运动受到镇压,民主人士受到监视。鉴于这种情况,周恩来同志提议施复亮迅速离开重庆以免受到迫害。6月初,施复亮与新华社的一些同志乘飞机迁往上海。施复亮在上海想找个工作维持生活,但是国民党教育部已密令全国各学校,不准聘用施复亮任教。期间,施复亮曾去主编《京沪月刊》,但因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有反对蒋介石的内容而被辞绝了。施复亮没有工作,甚至连住房也没有着落。这时候,一位名叫周庚的中共地下党员帮助了施复亮,请我们搬到他的家中居住,父亲非常感谢这位在困难中接济他的人。

下一条 施光南
上一条 傅东华